4个建议,助你选择一个合适的创业公司1043次阅读
互联网圈子里,时而有人感叹现在的95后像60后崇拜国企那样痴迷大厂,时而传来这届年轻人开始逃离大厂的吆喝声,再时而响起大厂看不上小厂工作经验的奚落声。大厂已成了“围城”,“城外的人想进去,城里的人想出来”。
在笔者看来,无论大厂小厂,都要经历过,才能成就全面发展与思维高度。小厂由于一个人通常要扛大厂里几个螺丝钉岗位的活,让你得到全面的历练;而大厂以其平台与战略布局,让你站在高度与广度之上来思考用户需求。
应届生如果能进到大厂接受体系化的培训,当然有利于培养好的工作习惯与产品思维。然而,想拿下大厂的校招产品offer,既要有硬实力,也需要足够的运气。根据《百万校招生 “倒在”BAT》一文的数据,2021年国家公务员最热报考岗位是2774:1,而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2021年校招非技术岗的报录比达到3000:1。
如果暂时运气还没到,没能在校招收获大厂offer,或者零经验转行转岗做产品,短时间内压根够不着大厂的门槛,此时,是否要放弃对于做产品的执着呢?这就考验了是产品真爱,还是伪产品迷。如果是真的喜欢,不妨从一众创业公司中选出互相合适的,用好小厂一人多岗的环境,获取对产品工作全流程的认识,厚积薄发,走出另一条通往罗马的路。
下文分享笔者的四个观点,希望可以帮到那些正在纠结怎样做职业选择的产品新人。
一、职业规划先行
在看工作机会之前,要先回顾、更新自己的职业规划。从行业赛道、岗位方向、能力模型这三个维度,思考清楚自己目前在哪里、期望在新岗位得到什么锻炼、长期打算深耕哪个赛道。
1. 行业赛道
今天,互联网对国内经济的渗透改造已经由消费互联向产业互联转型升级,to C和to B都可以作为一个产品经理的服务对象。
在这种趋势下,企业和个人都无法做到一招通吃。于企业而言,即使是像腾讯这等规模的巨头,也不可能单枪匹马攻坚产业互联网,必须拉上合作伙伴,投入耐心和资源来深耕产业赛道。于个人而言,在社交电商等to C赛道积累的经验,不能证明自己可以胜任B端SaaS产品岗。指望用在某一个赛道沉淀的成长通吃其他赛道,这越来越不务实。
小结:产品人在规划职业发展时,要想清楚:自己是对to B还是对to C更感兴趣?
to B赛道里,自己的教育经历是否满足AI、SaaS产品岗对于技术背景的要求?
to C赛道里,是对社交电商,还是对科技金融、游戏直播更有想法?需要选择1-2个赛道来扎根。
2. 岗位方向
2018年前后,随着互联网流量逐渐触及天花板,流量越来越贵,C端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。
在此背景下,于企业而言,做一个大而全的、像微信这样面向全民的产品越来越不可行,主攻细分市场和产品垂直化成为潮流;相呼应地,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也被分得越来越细。
从工作内容的角度来划分,产品岗可以分为用户体验产品经理、商业化产品经理、数据产品经理、策略产品经理等类型。假设你在上一家公司的产品经验侧重在对流量变现负责,而在找工作时想转去做数据产品经理(工作职责主要是负责数据采集、数据分析、数据可视化等),那么,在简历过筛、说服面试官时就会有困难,尤其是在经济受到疫情冲击的下行时期。
产品分工细化,对公司来说,通过把每个员工螺丝钉化,增强员工的可替代性,节省培训成本、提高组织效率。对产品人来说,一方面,负责的内容少了,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就高了;但另一方面,如果长期只负责一部分内容,就限制了自己的能力边界。
为了对冲分工细化的负面影响,产品人要有意识地去多接触不同的工作内容。比如,假设目前在做商业化产品工作,下一份工作想跳槽去做数据产品经理,那么,现在就要多跟负责数据产品的同事多交流、多合作,看看内部有无变换工作内容的机会。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,产品人要像做版本迭代一样,有前瞻性布局的意识。
小结:专注1-2个赛道,在换工作时,优先投递跟实习经验、上一份全职工作内容匹配度较高的岗位,先拿到offer;入职后,再寻找机会多接触其他产品相关工作内容,掌握其他产品工作的精髓,目标是拓宽个人的能力边界。
3. 能力模型
随着敏捷实践的普及,很多创业公司在进入新的市场时会推行MVP(最小化可实行产品)思想。不追求一步到位,不一口气推出尽善尽美的产品;而是抓住最核心的流程,挑出优先级高的功能,先投入最小的资源做一个可用的版本,让市场来验证这个需求是否有价值、是否可行,接着通过持续的快速迭代来不断优化产品,最终适应市场需求。
来源:腾讯,网络
这对新人入门产品有启发意义。有些同学看到产品经理比其他非技术岗位工作高,就跃跃欲试。这些同学不妨先从写一份竞品分析报告开始,写完后网上找业内人员点评,验证自己是否具备做产品需要的逻辑思维?或者参加一个产品训练营,跟着行业大佬系统性学习基本知识,看自己能否先通过培训性质的考核?
在验证自己具备产品岗要求的通用素质后,再通过写报告、做调研、参加项目等,来不断迭代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、专业能力和组织影响力。
小结:产品经理自身在劳动市场也是个产品,也需要对自己的迭代优化做好路标规划。
在找新的工作前,应该回顾、更新自己的的职业规划。专注1-2个行业赛道,最多不超过3个;在选定的赛道里,有序地尝试负责不同的产品工作内容,拓宽能力边界;按照职业成长路径,先确定自己具备适合做产品的通用素质,再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提升产品岗胜任力。
二、简单粗暴:看融资轮次
在面试过程中,面试官经常会问到的一个问题是:“你的职业规划是怎么样的?”,目的是考核候选人的个人职业规划与企业发展方向是否一致。所以,前面花了很大篇幅来讲职业规划,作为铺垫。
接下来,具体聊聊关于选择公司的三个方法。
首先,最简单粗暴的办法,也是最方便职场新人使用的,就是看融资轮次。
笔者梳理了个人职业成长与企业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,接下来会结合这个矩阵,来继续阐述这部分:
前文提到,对于0-2岁产品人来说,最理想的情况是进入一个已上市的公司。因为上市公司可以提供完善的培训体系,帮助你在实际工作中系统地培养产品思维和高效的工作习惯;数个月到一年的试错期或者说轮岗期,让你通过尝试找到最适合双方的岗位;以及大厂福利。
在现实中,职场新人如果想进入大厂,只有抓住校招这根独木桥。但是,想通过校招拿到大厂的产品offer,非常考验运气、专业和实力。
首先,你要有运气通过包括行测在内的、越来越烧脑的笔试;然后,很多大公司在校招产品岗时,更青睐理工科背景的同学;接着,过五关斩六将,通过群面、业务面、总监面、HR面等。整个过程下来,很多人会先被非必要因素先筛下来。
如果暂时没运气拿到市场/D轮大厂,但是又认定一定要做产品,就争取去到一个C轮公司。从产品阶段、主要工作、团队阶段、团队描述这四个维度来看,一个创业公司的发展会一般经历以下六个阶段:
一个公司发展到C轮,一般来说,团队架构应该是比较完整的,技术、产品、销售、服务、人力、法务等部分均已到位,并开始以多产品矩阵服务目标市场。尽管C轮公司的培训体系没有大厂的完善,但是,多数已具备经过市场验证的商业模式,一般也会有资源安排导师,带着新人通过融入已有的流程和团队中,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新人建立产品观。
如果C轮公司的产品offer也暂时拿不到,可以结合下文分享的另外两个建议,根据实际情况争取B轮公司的offer。
万一B轮公司也不收自己的话,咋办?据了解,现在市场上融到B轮的公司还是挺多的。只要你有兴趣,并且用心用力,至少拿下B轮公司的产品offer是没问题的。
0-2岁产品人不建议去天使轮及A轮公司。天使轮创业公司往往还处于创意构思阶段,分分钟有倒闭的可能。A轮还在验证商业模式,目标用户不一定会为解决方案买单。职业起步阶段就遭遇公司倒闭,或缺少前辈带入门,不利于新人建立完整的产品观。
此外,在猎聘或拉勾上面,经常会看到说自己不需要融资的公司。笔者认为,“不需要融资”无非就两种情况。一种是,后台够硬,真的不差钱。这个简单,百度一下,就知道这公司背后有没有大金主站台。另一种则是,企业没有愿景,老板只求混日子,不配拿融资。前者酌情考虑,后者不值得去。
在B、C轮公司拿到产品入场券后,要记得自己的职业规划。
笔者认为,目前校招中的笔试、群面是考查不出候选人的工作能力。只是因为现在应届生供过于求,大厂处于买方市场,所以有勇气出些奇葩的题目来筛掉一大批毕业生,减少招聘成本。因此,没有在校招中收获大厂offer,不能证明一个人不适合做产品。
但是,在工作的第2-10年,至少要在上市公司有过2-3年的产品经验。
从0-25岁的职业生涯,我们会经历从认知→能力→资源→沉淀→成就这样的5个阶段。在第2-10年有过3年左右的产品经验,可帮助形成健全的产品知识体系,大厂的背书也有助于树立自己的个人品牌。所以,0-2岁产品新人在B/C轮创业公司搬砖时,要主动学习,及时复盘,为跳槽到大厂做好积累。
小结:校招拿到大厂的offer是产品新人起步的最理想情况,拿不到也没关系,只是暂时运气还没到。如果坚定要做产品,争取去到C轮以上公司,不建议产品新人去天使轮/A轮公司。
三、竞品调研:看PMF
第一个观点讲得比较详细,这个是最简单的,也最适合欠缺市场洞察力的新人使用。因为资本已经帮你筛过了。除此之外,也可以通过做竞品调研来判断一个创业公司是否值得选择。
首先,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,选择2-3个行业赛道;然后,找到关于这些赛道的行业报告,比如,艾瑞咨询、零壹财经、36氪等机构的报告;再借助这些行业报告,从融资轮次、创始团队、想去的程度等维度打分,综合计算总分后,排出个优先级。紧接着:
优先级高(2-3个公司):沉浸体验、深度剖析,撰写1-2份竞品分析报告,作品可以在投递简历时作为附件提交。
优先级中(3-5个公司):下载他们的产品,初步体验业务主流程,读一读网上对他们的产品分析,形成一定的认知。
优先级低(5-10个公司):到官网、官微了解创始团队、公司背景、产品概要等,有个基本的了解。
其中,针对高优先级公司写的竞品分析,在投递同一赛道的其他公司时,也可以提交。虽然不是所投递公司的自营产品,但面试官还是会乐于看到你对这个赛道有认知、有想法。
理想情况是,通过做竞品分析,你能判断这个公司的产品是否遵循PMF(Product Market Fit)原则。
具体来说,通过收集和整理数据,分析其商业模式、产品策略和产品要素,理解:这个公司是怎样划分市场的?在划分市场后,选择了那一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?怎样连接产品和市场?从而得出结论:这个公司是否为目标用户匹配了一个合适的产品?
如果暂时得不出结论,还有一招可以试试:假设你进入了面试,要抓住最后的“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”这个机会,跟面试官讨论他们是怎样看待自家产品所处的竞争格局。
问这个问题,一方面,暗示面试官自己提前做了功课;另一方面,把面试官的答案跟自己已经做过的分析对比,借助面试官业内人的信息,去判断他家的产品是否匹配目标市场。
小结:开始投简历前,选择2-3个赛道,然后对这些赛道里的公司做个优先级排序;针对高优先级的公司,输出1-2份竞品分析报告,并判断创业公司的产品是否遵循PMF原则;用好面试最后的提问环节,借助面试官的信息,去判断他们的产品是否匹配目标市场。
四、问淘汰,不问晋升
如果能进到总监或者更高级别的面试,在最后的提问环节,除了问面试官对于竞品的理解,我也经常提的问题:“您一般怎样考核、淘汰团队成员呢?”“假设我有机会在您的团队里工作,您会在什么情况下把我炒掉呢?方便举例子吗?”目的是了解这个创业公司怎样践行人才匹配岗位的原则。
会问这个问题,有两个考虑。
一是,选择去创业公司,就要做好向死而生的心理准备。创业公司会比大厂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,在决定加入前,就摸清楚在什么情况下公司会把自己裁掉,反向鞭策自己做好本职工作,是与公司同舟共济、共同成长的应有动作。
二则,能否清晰地表述在什么情况下会淘汰员工,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管理层的创业心智是否成熟、决策是否果断。面试官的回答,可作为窥探一个创业团队的领导力的部分依据。
举两个例子。
Gshopper的高级总监是这样回答我的这个问题的:总体来说,是通过结果来考核。对于不同的工种、不同的职位,考核都是不一样的。
(追问:有没有一些量化的标准?)他对于他管理的团队,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。数字本身没有意义的,并用所管理的开发来举例佐证。
他的建议一定是定量加定性结合在一起的。有一些数据,比如,开发交付的代码,在测试中出现多少bug?或者出现这些问题后,开发的响应时间是多少分钟?这些是可量化的,但还有一些是定性的。比如说,一个员工近期的工作表现怎么样,他是能感受到的。
(追问:但是,这样不会太主观了吗?)不会主观化,人与机器不一样,在长期的沟通与接触中,管理者会对下属的表现形成直觉判断。管理层要有一套标准,但这个标准不一定是定量的。
对不同职级的人,标准是不一样的。对于基层员工,他会看执行情况;而对于管理者,他会要求下属有自己的思考。
(追问:可以解释下,您会怎样淘汰一些不合适的下属吗?)没有结果,员工交付的产出达不到他支付的薪资,并举了一个高级产品经理因为没有做好沟通被他炒掉的例子。
而猿人创新的产品VP则是这样回答的:
第一条会看价值观,价值观不一致的员工肯定无法长期跟公司共同成长;
第二个是结果导向,一个员工的承诺是否能兑现?不是简单地定义一个KPI,而是在上下对目标达成共识之后,员工能否做到?
第三点是考查员工的学习能力,学习能力如果跟不上,他在参与团队沟通、合作时短期可能没问题,但长期肯定胜任不了。
两个管理者的回答一对比,高下立判。
从怎样淘汰不匹配岗位的人才的角度,比怎样选拔晋升优秀的人才,更能窥见创业公司的管理水平,进而作为决策是否要加入这个团队的部分依据。
小结:选择创业公司,就是选择同舟共济、共同成长的伙伴;从淘汰,而不是晋升的角度,更能考查一个创业团队的管理水平。
五、总结
全文从职业规划先行、看融资轮次、做竞品调研、提问面试官四个角度分享了笔者的思考与经历。
产品新人在开始投简历前,要先从行业赛道、岗位方向、能力模型3个维度做好职业规划;在起步阶段,争取加入C轮及以上轮次的公司;根据意向公司的优先级,做好竞品调研,既可在投简历时用上,也可增加与面试官交流的深度;用好面试最后的提问环节。
来源/作者:小明筒鞋
版权声明:本文由汇运营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