构成社群的5个特征11310次阅读
为了对社群有更直观的认识和评估,可以从社群运营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5个构成完整社群的要素,既同好、结构、输出、运营和复制。
1.同好(Interest)---社群建立的前提
所谓“同好”,是对某种事物的共同认可或行为。我们为了什么而聚到一起?最重要的是一起做什么?任何事物没有价值就没有存在的必要。
社群里面的人要能借助这个同好连接能够解决自身的某一个痛点,例如找到极大的情感慰藉、极大的互动快乐、极大的现实利益,三者满足其一社群才能持续。在做社群产品定位的过程中,“同好”越精准越好,如果范围太大,很容易导致人群定位不清晰。
2.结构(Structure)
结构,决定了社群能否存活,包含4个内容:种子用户、社群平台、入圈要求、管理规范。
种子用户:最初的一批成员会对以后的社群产生巨大的影响
社群平台:找到人之后,要有一个聚集地作为交流大本营,例如微信群或者小红圈;
入圈要求:设立一定的筛选机制作为门槛,例如在小红圈中会有入圈审核或付费入圈两种机制,一是保证质量,二是让新加入者感觉加入不易而格外珍惜;
管理规范:在小红圈中可以设立联合圈主、管理员、嘉宾等多种身份,不断完善群规,通过管理统一群成员的行为;
3.输出(Output)
社群必须要有稳定的输出,有输出才能传递社群价值观给更多的人,输出的方式或是PGC或是UGC。内容输出质量可以通过迭代来逐步提升,但是输出稳定是前提保证。
常见的输出形式除了线上的图文、音频、问答,还有线下的读书会和分享会活动等。输出平台有微信、微博、知乎、喜马拉雅、小红圈等,活动发布平台活动行等。通常社群会关联不同的自媒体进行运营,我们称之为“媒体矩阵”,但是通过运营最终还是会将用户沉淀至微博、公众号或者小红圈社群。
4.运营(Operate)
运营,决定了社群的寿命。通常建立一个社群之后会有三个月的生命周期,超过三个月不运营很容易就会逐渐没落,通过运营主要给会员建立“四感”:
仪式感:加入要申请或付费,在圈子内接受群规,行为有奖惩,确保社群规范。
参与感:通过有组织的讨论、分享,确保圈内有话说却不太发散,有事做,群员有收获。
组织感:为圈子成员配置身份,多层管理,或对某主题事物的分工、协作、执行等,保证社群的战斗力。
归属感:比如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助、活动等,保证社群凝聚力。
5.复制(Copy)
复制决定了社群的规模,一个社群如果能够复制多个平行社群,会形成巨大的规模,不过在真正做此举之前,请先回答三个问题:
是否已经构架好自组织?要考虑是否具备充足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不能过于围绕中心,也不能完全缺乏组织。
是否已经建立了核心群?要有一定量的核心小伙伴,可以作为社群的种子用户,引导社群往良性方向发展。
是否已经形成亚文化?形成一种群体沟通的亚文化,大家聊天的语气、表情是否风格一致?
这都是社群生命力的核心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汇运营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